本站开发的软件简介及下载地址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天文历法 >> 社会杂碎 >> 内容

(抄转)论两岸的抗战电影的五大不同

时间:2013/2/24 18:56:19 点击:

      一、题材上明显不同。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名字很边缘,比如《小兵张嘎》、《地道战》、《地雷战》、《李向阳》。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,非城市正面抗战,比如《敌後武工队》。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,比如《笕桥英烈传》(空军跟日本人激战)、《八百壮士》(四行仓库保卫战),还有《英烈千秋》(讲张自忠)、《梅花》、《香火》等,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。
      第二,人物身份选取不同。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,比如乡下老百姓、穷人参加革命抗战,地主老财是汉奸。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,比如《梅花》,讲的是绅士、大乡绅的抗战,家里几代同堂,生活很好,很体面,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。而《笕桥英烈传》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钱人家。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,价值体系对富人是正面的,对穷人是负面的。
      第三,国恨、家仇的先後顺序不同。大陆抗战电影多半是国恨在前,家仇在後。但在台湾电影里顺序恰恰相反,往往家仇是一个故事的引子,而国恨是背景。比如《梅花》体现的是民族精神,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国恨的逻辑关系。
      第四,抗争的出发点不同。大陆版本反映抗战最主要是从国与国、民族与民族的对抗出发,多从正义、侵略等角度来阐释,而台湾版本更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来阐述一种文化的抗争。比如《梅花》这部电影,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挠,喻示著中华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断;再比如《香火》,喻示著中华民族香火不能灭、不能断,而且要顽强地接续下去,这是一种文明、文化的抗争。
      第五,对阶级和人性的处理不同。大陆抗战电影往往重阶级性、斗争性、反抗性,比如展现日本人的残酷性和中国人的斗争性。而台湾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战过程中微妙复杂的人性。比如《梅花》里老大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,老大决定去从军,临行前他跪下来向母亲辞行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,没有「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,我要参军」的台词,而是很简单地说了一句:孩儿不孝,长子不能保全家安全,所以我应该去从军。老太太站在台阶上送他,含著眼泪只说了一句「打赢了回来」。短短几句话,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很大,因为它体现出人性及中国文化方面的顽强。
       附:一些好看的与抗战相关的电影(没注拍摄地的为暂时不知是那里拍摄的)。
50 年代:《青山碧血》(台湾)。
60 年代:《扬子江风云》(台湾)、《一封情报百万兵》(台湾)、《重庆一号》、《一寸山河一寸血》(台湾)、《扬子江特一号》(台湾)、《地道战》(大陆)、《地雷战》(大陆)
70 年代:《年代千秋》、《八百壮士》(台湾中影)、《黄埔军魂》(台湾)、《笕桥英烈传》(台湾中影)、《英烈千秋》(台湾中影)、《梅花》(台湾)、《望春风》(台湾)、《香火》(台湾)、《吾土吾民》(香港)、《八道楼子》(香港)、《海军突击队》(香港)、《血溅冷鹰堡》(台湾)、《血溅归乡路》(台湾)、《Z 字特攻队》(台湾中影)、《强渡关山》(台湾中影)、《春寒》、《圣战千秋》(台湾)。
80 年代:《旗正飘飘》(台湾)。
90 年代:《皇金稻田》、《南京 1937》(台湾)。
 拍摄年代不记的:《太行山上》(大陆)、《回民支队》(大陆)。

 
分享到:
  • 算命,择日,风水(www.itmao.com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站长电话:13559403980;站长QQ:305671986;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站长Email:chwc228@163.com 或 chwc88@qq.com; 闽ICP备05011419号